本网讯(王恩标 记者 吕兵兵)眼下,地处山东省最西端的东明县马头镇富硒小麦种植基地,刚结束了麦收,3万多亩成方连片的富硒小麦颗粒归仓。
如今,富硒这个概念在东明县已不稀奇,原因就在于一位名叫马国兴的退伍军人。离开部队返乡后,怀揣干事创业带富乡亲的理念,他筹资建设面粉加工厂,牵头领办种植合作社,将富硒种植的理念带回了家乡,如今已带领全县6000多户农民种植富硒小麦达5万多亩,成为了山东省最大的富硒小麦种植基地。
退伍返乡,办起面粉加工厂
今年56岁的马国兴,1982年退伍后回到家乡,曾在柳园村担任党支部书记,尽管为村里办了不少好事,但由于条件有限难以带领群众致富。1998年,上级鼓励村里经商办实体,马国兴便承包了乡里的种子站,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。
马国兴找到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,提出合作繁育小麦良种的想法,并将承包的600亩地当作基地。从2001年开始,逐年向周边扩展,经过几年的发展,马国兴参与繁育的“济麦22”“鲁原502”等良种,成为黄淮海麦区的当家品种,种植面积数十倍地增长,给数万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随着良种繁育面积不断扩大,马国兴进一步探索向前。2006年,他找到菏泽华瑞集团负责人,探索合作大面积种植优质麦的新路子。
从繁育种子到种植优质麦,马国兴又牵头成立了东明县麦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。合作社有了一定规模后,马国兴规划建设优质麦生产基地,并在县农业开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配套电、路、桥、涵、闸、井、渠等,建成了万亩标准化高产田。
小麦的丰收给马国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,但运输、仓储等又成了新的问题。如何就地转化,减少运输成本,他又想到了延长小麦产业链,提高附加值。鉴于良好的合作经历,马国兴与菏泽华瑞集团达成协议,投资1亿多元的面粉加工项目很快筹建,并于2013年底投产运营。
理念创新,富硒种植引热潮
面粉厂生产的面粉质量好,销路也好,谁都认为马国兴该歇歇了,但不甘寂寞的他又有了自己的想法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马国兴听说富硒食品对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极大帮助,就思考怎样生产富硒小麦。经过与专家无数次论证、研究、试验、对比,经过在播种、管理、喷施叶面肥等过程中的技术处理,马国兴生产的富硒小麦于2011年面世。
为走好富硒种植致富路子,合作社十分注重先进科技的推广应用。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,在合作社建设了“麦丰小麦博士科研工作站”,先后推广了“两深一浅”栽培、绿色防控、富硒种植与管理等成套技术;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,研发生产了富硒面粉、富硒挂面等新产品以及长寿食品、儿童食品等,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,带动社员进一步增收。
“拿面粉来说,我们根据用途不同研制出了富硒麦芯粉等6个品种,这些品种满足了食品加工企业的多样化需求,销路非常好,附加值也高。”马国兴说。好的产品从源头把控,才能经受住市场的检验,合作社社员种植的富硒小麦,加工厂以每公斤高于普通小麦0.4元的价格全部回收。
目前,合作社已带动周边邵庄、牛八屯、牛皮店、李龙庄、柳园等村庄,全部采用“济麦22”“济麦229”和“新麦26”等优质品种,采取统一管理模式,实现了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掌控、可追溯。
助力脱贫,产业链上促增收
近几年,“跟着马国兴,种植富硒麦”已成为马头镇推进产业扶贫的首选。而且,合作社针对贫困户普遍劳动能力差的特点,推出了全托管服务模式,让贫困户不用种地照样增收。据东明县扶贫办主任崔建标介绍,种一亩富硒小麦,社会托管费用是300元,合作社对贫困户只收150元;一般能增产100斤,增收100-200元。合作社加价0.2元/斤回收富硒麦,可增收240元。如此一来,托管比贫困户自己种可节本增效约500元/亩。
此外,麦丰合作社还将30%的产业化财政补助资金用于合作社社员入股,持股社员单独记账,按照持股比例分红,形成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民”的利益共享发展机制,组建了农户、合作社与企业联结经营的“标准化种植基地+粮食生产加工基地+农企联结经营”的产业发展共同体。
“最后,我们再拿出利润的5%返还合作社,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分享加工、销售等环节的增值收益。”马国兴说。
在马国兴的带动下,东明的富硒产业已经覆盖了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地瓜、蔬菜、鸡蛋、生猪等多种农副产品。李龙庄村贫困户李世闯提起马国兴就竖起大拇指:“老马带领咱贫困户脱贫,想了不少办法,俺都感谢他。”